產創條例三讀通過,第11條也明訂將補助中小企業增聘員工創造工作機會,但勞工學者憂心立法把「就業補助」常態化,只是變相讓企業省掉用人成本,政府的就業補助一籮筐到底創造了多少工作機會,人力銀行統計只有約3成的企業認同這些補助,願意增聘員工。
為了增加工作機會、鼓勵雇主多用人,政府推出的就業補助五花八門,有針對中高齡、長期失業勞工薪資補貼的立即上工、就業啟航計畫,還有針對大專畢業生全額補助企業2萬6千元的企業實習方案,以及接下來每個月一萬元的就業實習補助,昨天三讀通過的產創條例,更直接把針對中小企業增聘員工的就業補助放進法條裡,變成常態化的補助。
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辛炳隆:「當(補助)它變成常態性的時候,企業就把它當作成本就是固定的,固定就是那麼低的情況下,比較難產生所謂的激勵或誘發(工作機會)的效果。」
學者的憂心不是沒有根據,因為就業補助方案一籮筐,到底增加了多少就業機會,辛炳隆的研究發現,真的因為就業補助,而多出來的工作機會只占約3、4成。
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辛炳隆:「雇主本來就要雇用這些人,政府的補貼只是讓他降低他的勞動成本,有時候是有3成到4成的人力,是因為補貼所創造出來的需求,但絕對不是百分之一百。」
人力銀行的調查也顯示,認同就業補助的企業大約只有3成。
人力銀行經理 方光瑋:「大概3成左右的企業他們是表示認同,甚至有些其中,還有曾經實際上去申請過這些相關的政府補助。」
人力銀行指出,企業普遍認為政府要企業增加聘用,多花一點力氣在搞好經濟會比較實際,景氣正在復甦,政府仍不斷拋出就業補助,學者也憂心可能讓企業出現預期心理,為了等更優惠的補助而延緩僱用,反而干擾了就業市場。